网上报名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学校新闻 >
学校新闻

被中职学校遗忘的课堂教学——读《中国教育报》“必须重视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有感

被中职学校遗忘的课堂教学——读《中国教育报》“必须重视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有感

常规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课堂教学,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比是不同类型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毋容置疑应注重技能、实操、社会实践等,但课堂教学是否就可有可无或者无足轻重呢?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是基础职业教育,常规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仍然是课堂教学和课堂学习,现阶段,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受诸多因素制约,不可能普遍做到像德国、瑞士等西欧发达国家:学生四天或三天在企业学习,一天、最多两天在职业学校学习。 
在中国大陆,目前的现状是绝大多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常规教学中课堂教学反而占了教学总时间至少三之二,甚至是六分之五,因此,《中国教育报》发出了这样的呼吁:必须重视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显然,不重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不是某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个别现象,中职教育缺少吸引力,不重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与学的有效性是否也是其中一个因素呢?值得我们职教人深思。
 
一、“常规教学质量不高”一直是中职学校的软肋
 
众所周知,入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常常被高职院校称为“三校生”,为什么会给中职学生起这样一个名字?原因是早年有部分中职学生考入高职学院深造 ,高职院校为了区别入读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统称中专、技校、职高学生为“三校生”。
 
高职学院对“三校生”和普通高中学生进行了对比,源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虽然读大一时,动手能力没有“三校生”强,但学习习惯好,上课认真,到了大二普遍表现比“三校生”强,相比“三校生”后劲足,而且较少“挂科”。尽管中职是高职的“弟弟”,但作为公立的高职院校更愿意招普通高中毕业生,而非“三校生”。
 
其实能考入公办的高职院校就读的“三校生”已是中等职业学校表现优秀的学生。
 
“三校”中,被称为“职业高中”的中职则和普通高中同源,区别仅是普通高中前面多了“薄弱”二字。表面看薄弱的普通高中转为职业高中,是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不过,这就像戏台上“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样,其实是常规教学中的课堂教学出了问题,“常规教学质量不高”一直是薄弱的普通高中的软肋。本以为薄弱的普通高中转制为职业高中可回避“常规教学质量不高”,事实则是,职业学校不重视常规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质量也差强人意。
 
薄弱的普通高中“弯道换车”改制为职业高中的终结目标,显然也是想成为“名校”,否则不会举全校、社会、政府之力等参加省重、国重、国示范学校的评估,可职教办学者是否真正理解“名校”的寓意?
 
名校,除了今天用钱砸出的名校外,早年的许多名校其出身亦非“贵胄”,比如今天常被家长们津津乐道、羡慕不已的名校,也同样是从“薄弱学校”走出来的,只是因为某些“薄弱学校”抱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理念,几十年如一日抓常规;而某些“薄弱学校”只想着“毕其功于一役”抓“出彩”,于是“时间老人”把“名校”给了几十年坚守高质量常规课堂教学的学校。当然一间薄弱学校能成为“名校”也得益于“天时、地理、人和”等诸多因素,“名校长”“名教师”只是起了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作用。
 
二、曾一度被业界推崇的“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不经意间弱化了中职学校的常规课堂教学
 
职业学校最早的办学目标是“职业技术”教育,通俗的讲就是教学生学一门技术、技能,毕业后能找到一份自食其力的职业。因此,早年专家评价一间中职学校是否办的成功或达到了办学目标,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是一项最重要的评价指标。由于过于看重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一些办学经费缺乏,政府投入不足的中职学校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学模式——“半工半读”。
 
据当时的媒体说这个办学模式可达到“三赢”:学生入读职校不用交学费和生活费(家长满意)、政府也不用拨款(政府满意)、学校也可保证有足额的学费收入维持学校的运转(学校满意)。 
 
业界所说的“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今天人们又称之为学徒制模式或“三融通”、“四融合”模式等)其实就是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入学即入厂(公司),到“劳动密集”型的流水线企业上岗,学生白天上班,晚上或周六、周日上课。读过外国职业教育史的老师知道,这其实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工人补习学校”或“工人夜校”的翻版。
 
“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尽管企业需支付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但和聘用正式的工人相比,企业的工资支出成本、招聘成本(学校负责招生)、工人管理成本(老师帮忙管理)反而大幅度降低,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也是满意的,所以准确地说是“四赢”。
 
然而,这种“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四赢”办学模式为什么没能推广和坚持下去?原因是参与“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学生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白天像成人一样流水线上班,晚上或休息日再上课,精力吃不消,而且是重复性的简单劳动,随时可以被机器替代。尽管三年后他们能拿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有的似乎还能拿到大专毕业证,但有没有学到一门真正赖以为生的手艺和技能(学徒制模式初衷是培养高技术、高工艺的职业人)?到了社会后由于文化知识的欠缺和学习能力低下,缺乏竞争力,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今天似乎成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选择“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的学生似乎成了输家,准确地说“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最早是被学生和家长抛弃了。
 
于是,“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学校有技能大赛”登场了。
 
三、“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是否真的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教”和“改”?
    
提出“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学校有技能大赛”的初衷自然不是弱化“课堂教学”,目的是提高职业院校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可是越演越烈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客观上似乎在弱化本已重视不够、质量不高的中职课堂教学,因为“资源的稀缺性”,职业院校需面对“权衡取舍”。
 
今天的学生技能大赛有几个误区:
 
一是职业学校的技能大赛的资源只能投放在几个学生身上。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普通高中的高考也是面向就读普通高中的全体学生。但职业学校的技能大赛则无法面向全体学生,如果一间学校的管理层、老师特别看重比赛的结果,并以“成败论英雄”,老师们自然选择“金牌至上”。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学校和教师很自然会把有限的资源投放在有希望得奖的学生身上,所谓“舍鱼而取熊掌也”。
 
因此,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除了能得到教师的指导、企业工程师的“面授机宜”(企业需卖比赛设备给学校)还可以不参加常规教学的课堂学习(保证参赛选手有足够的时间训练)。
 
二是为了能拿到更高级别的大奖,除了“拼学生”(职业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拼师资”(职业学校里最优秀的老师或者最看重技能大赛的老师)、“拼设备”(不投入设备,拿奖可能性很小)外最终是拼金钱,一项大赛直接的设备成本(不计算边际成本),少则5万,多则50万,甚至上百万。
 
当然,得了大奖,学校有名气,指导比赛的老师和学生都有收益(老师和学生为此付出了很多,应该得到奖励),可是否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提高常规课堂教学质量的初衷呢?而且多数参加大赛的学生是可以长时间不参加常规的课堂学习的,学生得了一定级别的奖还可免试入读公办高职,似乎从侧面证明了中职常规课堂教学可有可无。
 
三是在中国,多数的中职学校,办学经费并不宽裕,实践教学设备往往不能满足常规的实践教学需求。就比如中职所有专业都必须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2020年改为信息技术基础),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其实都未能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尽管软硬件的缺失会影响到全体学生的有效学习,可至始至终成了无法解决的“老大难”。  
 
这些问题是不是不能解决呢?其实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只是由于不能“出彩”,自然不会有人愿意关注,久而久之,学生和老师也就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近几年,职业教育除了学生技能大赛越演越烈,职业学校教师的各种大赛也上了“排行榜”,老师们除了关注学生大赛还要关注自己的大赛。问题是中职学校老师和普通高中老师一样,他们也有家庭和自己的生活,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放在常规的课堂教学呢?
 
问题即课题,这时,职教专家们想到了通过课题研究和申报教学成果奖对中职教育进行“提质”、“培优”。
 
四、以“级别”为导向的课题研究和教学成果奖,多大程度能提升中职课堂有效教学?
 
课题研究的本意是教师对个人教育教学的反思和提炼,总结经验教训,所谓问题即课题就是这个意思;申报教学成果奖的初心也应是为了让业界对老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成绩给予肯定。然而,由于“课题”和“教学成果奖”都有“级别”,“级别”高低意味着奖励的“多寡”和“收益”多少。而对学校常规教学、课堂有效教学作用最大的“校本课题”由于“级别”太低,变得无人问津。课堂教学中最应该受到关注的是绝大多数中职学生,反而是处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而且职业教育界的奖项越多,他们越不受关注!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学生家长明知自己的孩子并不适合读普通高中,仍然义无反顾的选择普通高中,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与学习习惯不佳的群体在一起,会变得“更差”。
 
五、中等职业教育的“升学热”能否寻找回被中职学校遗忘的课堂教学?
 
不少中职学校为了能招满学生,从“就业导向”逐渐转向了“升学导向”。而升学率高的中职也往往能招到更多文化基础相对较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亦较好的学生。中职除了“升大班”、“三二分段班”等升学班,会重视常规课堂教学,学生也比较配合老师,而普通班(就业班)除了参加竞赛的几个学生,大多数学生,受制于文化基础差,普遍没有学习目标,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又不好,老师的主要精力和时间大多是花在如何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老师都没有“成功感”,也不太可能给学校带来“亮点”,是中职课堂教学被遗忘的“重灾区”。
 
尽管中职教育倍受学生家长冷遇,但似乎丝毫不影响职业教育奖项数量的“高增长”,各类大奖持续“升温”、奖牌飞满了“职教的天空”。科研课题不是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而是整出了很多新词,被网上戏称为“整词专家”。这也向中职职教人提出一个问题:设立过多的“奖项”、以获多少奖、以获奖的级别“论英雄”,评教学成果奖也不是看这个“成果”解决了什么问题、使多少学生真正受益,学生在这个“教学成果”中似乎只是个道具,这对中职教育“提质”、“培优”的有效性有多大?职教人是否应重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理念,在喧嚣的大奖中保持着一丝教育的情怀?把目光稍稍从“奖牌”上移开一下,把时间和精力多放在自己的教学对象上,让中职教育重归宁静。
 
 
作者: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  何力
 
来源:网络转载
 

文章标题:被中职学校遗忘的课堂教学——读《中国教育报》“必须重视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有感

本文地址:https://www.gzwjs.cn/news/626.html + 复制链接

姓名:
性别:
报考专业:
电话:
QQ/微信:
学历:
地址:
 
网站首页
学校新闻
专业设置
就业保障
招生就业
分校新闻
校园环境
预约报名
网站备案号:黔ICP备18007697号-16 | 网站地图
网站备案号:黔ICP备18007697号-16
办公室座机
短信咨询
QQ咨询
网上报名